据资料显示,45%的已婚已育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,接近一半的女性有尿失禁经历,1/4的65岁以上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表现。从全国整个发病率来看,盆底肌功能障碍从青春期到老年,发病率是50%,也就是说“两个女同志就有一个裤裆是湿的。”
人体有两个薄弱环节,一个是膝关节,另一个就是盆底。随着年龄增长、盆底持续受压,身体机能逐渐减退,加上女性“十月怀胎”、“一朝分娩”等因素的影响,盆底组织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。
盆底功能障碍危及泌尿、生殖等多个系统,影响多项生理功能。
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构成。她像“吊床”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、子宫、直肠等盆腔脏器,维持人们正常的排尿、控尿,排便、控便,性生活等多项生理功能。
那么,一旦盆底功能障碍会给我们机体带来哪些伤害呢?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泌尿系统问题:压力性尿失禁(漏尿)、急迫性尿失禁、混合性尿失禁、充盈性尿失禁、尿潴留等
肛门直肠问题:慢性便秘、粪失禁等
脏器脱垂:子宫脱垂、阴道前后壁膨出、膀胱膨出、直肠脱垂等
疼痛:慢性盆腔疼痛、腰背痛等
性生活质量下降:性交痛障碍、阴道松弛、性欲下降等
前列腺问题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排尿困难等排尿不适,后尿道、会阴和肛门部烧灼、重压、坠胀感等局部不适
盆底功能受损,不仅直接影响患者个人的生活质量,还极容易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。
早发现,早治疗,让老年生活更有尊严。
盆底问题大多都是由妊娠、分娩过程发引的损伤。女性怀孕后,子宫逐渐增大,胎儿及附属物重量增加,持续压迫盆底,加上激素水平的变化,盆底肌肉、韧带等组织逐渐出现慢性损伤,分娩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盆底组织的拉伸、损伤。许多女性产后、妊娠期就有轻微的咳嗽漏尿,尤其我们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和高龄产妇的增多,盆底功能障碍问题更加突出。
因此,早期发现、早期进行诊断、早期进行治疗,可以预防老年人尿失禁、粪失禁,让老年更生活有尊严
有针对性地做好康复治疗
产后超过42天、子宫恢复情况良好、无感染的女性,需及时进行盆底肌检测,以便评估盆底功能损伤程度,制订有效康复方案。
盆底康复治疗应遵循适时适量、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的原则,一般一个疗程以10~20次训练为佳。治疗过程中注意放松身心、保持注意力集中,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有意识地“收缩~放松”盆底肌,以便后期进行正确的自我锻炼。另外,尿失禁、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明显者,可结合电刺激、生物反馈、中医调理等综合治疗手段,并适当延长疗程。
选择最佳的盆底康复时机
对于尿失禁、子宫脱垂等患者来说,一经发现,就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。
对于产后妈妈来说,产后42天~1年是盆底康复的最佳时期,可分3个阶段进行:①“瘦”子宫(产后6~8周):以子宫收缩、恢复为主,使子宫恢复到孕前大小。②“瘦”阴道(产后6周~半年):通过盆底肌生物反馈、电刺激治疗,帮助阴道恢复紧缩度,避免产后阴道松弛等。③“瘦”体形(产后6周~1年以上):通过盆底康复,结合运动康复、骨盆矫正、形体训练等方法,改善治疗效果,帮助塑形,恢复孕前体态,提升自信。